喝水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在完成任务,一天也喝不了几口水,偶尔一次喝水少,对身体的影响不大。但长期喝水少会让身体产生“质的变化”。身体长期缺水会怎么样?教你如何“爱”上喝水!
不同人的标准饮水量
身体内正常含水量约为60%~70%。我们吃的食物,需要溶解在消化液中才能被身体所吸收;吸收的营养成分需要溶解在血液中才能被运送到大脑、心脏、肝脏等脏器。
我们思考问题、心脏跳动、坐卧行走等需要的能量,均需在体液代谢中产生。而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需要溶解在水中通过尿液排出体外......
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丢失水分,再加上出汗、小便的水分流失,只有摄入足够量水分,人体水分平衡,让身体能时刻保持良好状态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对不同人群列出了一天的“标准饮水量”。
6个月~1岁:每日水总摄入量为900毫升(奶/食物+饮水)。
1~2岁:每日水总摄入量为1300毫升(奶/食物+饮水)。
2~3岁:每日饮水量600~700毫升。
4~5岁:每日饮水量700~800毫升。
5~7岁:每日饮水量800毫升。
7~10岁:每日饮水量1000毫升。
成年人:每日饮水量1500~1700毫升。
哺乳期女性:每日饮水量2100毫升。
喝水少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?
当水分流失量为体重的1%时,人就会感到口渴,身体机能开始受到影响;当水分流失量为体重的2%时,运动机能受到影响,并伴有食欲降低、压抑感等;当水分流失量为体重的4%~8%时,会出现皮肤干燥、声音嘶哑、全身软弱无力等;当体重的流失量为体重的10%时,可能危及生命。
喝水少VS 多喝水的人 |
||
膀 胱 |
排尿次数减少,给细菌创造条件,引发尿路感染。 |
经常排尿,冲走细菌。 |
肾 脏 |
尿量减少,容易结石。 |
结石风险低。 |
血 液 |
血液粘稠度变高,更容易形成血栓。 |
在适当的时候喝水能降低血栓风险。 |
肠 道 |
大便干燥,容易便秘。 |
排便更顺畅。 |
尿 酸 |
尿酸在体内堆积,痛风风险增高。 |
有助尿酸排出。 |
体 重 |
喝水太少,脂肪无法顺利代谢,不利于减肥。 |
平时喝水多,胃特别“空”的时间比较少,有利于减肥。 |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水?
1
口渴
这是十分明显的干渴信号。当你感觉到口渴时,机体已经丢失了相当于体重2%的水。
2
尿液颜色变黄
①尿液呈浅黄色表明喝水量足够;
②若尿液比较黄,就要立刻饮水500毫升左右;
③若尿液呈土黄色,说明已经严重脱水,需要及时补水并去医院治疗。
3
大便干结
体内水分不足,食物残渣就会变硬,缺少水的润滑,移动速度减缓,就出现了便秘。
4
不能熟睡或失眠
口渴会使人经常从睡梦中醒来,且缺水会让人感到燥热、无法熟睡。
如何喝水很有讲究
1
少量多次
每次以100~150毫升左右,间隔时间约为半个小时;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,有利于人体吸收,短时间内大量饮水,会对肠胃、心脏产生刺激。
2
水温要适宜
长期喝温度高于65℃的水,会损伤口腔黏膜、牙釉质、咽喉,增加食管癌的发病率;饮水温度接近人体体温,35℃~40℃之间都相对比较适宜。
3
特殊人群控制饮水量
有糖尿病、心脏病、肾病等疾病的人群,不能和大家一样“多喝水”,喝水量要谨遵医嘱,以免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。
益记八宝堂每日茶
益记八宝堂每日茶|八味天然茶饮体验
↑↑↑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↑↑↑
益记八宝堂是黄天赐中医师为了纪念父亲——香港黄道益活络油创造者黄道益中医师1968年在香港深水涉开设的“益记八宝茶”凉茶铺老店而创立的品牌。
自与父亲黄道益开设凉茶铺起,黄天赐中医师一直跟随着父亲习医练武,并亲身感悟到中医药对社会的深厚价值。他对父亲悬壶济世的情操奉为圭臬,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,将传统茶方结合现代人的健康状况,经过严格选材、科学配比进行创新,酿造了包含益记八宝堂每日茶在内的众多健康好茶。
【精选八款经典搭配】
•胖大海菊花茶
•红枣桂圆枸杞茶
•决明子冬瓜荷叶茶
•薏米赤小豆芡实茶
•甘草胎菊金银花茶
•枸杞玫瑰菊花茶
•人参五宝茶
•山药莲子薏米茶
【三大核心特点】
天然原料:严选药食同源食材
纯净配方:0糖0添加0香精色素
科学配比:专业调配每款风味
↑↑↑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↑↑↑
【贴心茶包设计】
玉米纤维材质:安全可降解
独立小包装:一包一饮,卫生便携
精准配量:免去自行搭配烦恼
↑↑↑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↑↑↑
【全天候饮用建议】
早晨:红枣桂圆枸杞茶|人参五宝茶
午后:胖大海菊花茶|枸杞玫瑰菊花茶
晚间:决明子冬瓜茶|山药莲子茶
↑↑↑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↑↑↑
益记每日茶一盒畅享8种口味
药食同源好材料
天然食养更健康
早中晚不同搭配
日常饮用内调外养
让你从此爱上“喝水”~
温馨提示:可根据个人口味偏好自由搭配,建议每日饮用2-3包
↑↑↑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↑↑↑
声明: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,仅用于信息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。有关疾病、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,请咨询医生或有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。